臺北市
26°C
18°C
地區
王宏舜 / 報導
2021/ 09/ 02 15:18

失智被騙走1億 遭詐、觸法案件增 民間倡立失智症專法

台灣失智人口日漸增多,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每100人中,就有1人是失智症患者,失智不僅是記憶出狀況,還可能惹上法律問題,像是被詐騙集團騙錢、當人頭等。協會呼籲應從失智者的需求出發,訂定失智症專法以提供保障。

 

失智症家屬劉慧芳表示,丈夫十多年前出現易怒、個性迥異症狀,某天被誘拐出門,半年後才回家,且兩個月內被騙走1億多元,事後才確診罹患失智症,她一連打了十餘個官司,至今超過十年,卻只拿回十分之二的錢。

 

協會表示,失智者遭到財務剝削、詐騙的案例層出不窮,現行的法律對失智者的保護不足,不少案例顯示司法制度與司法人員經常或不能完全理解失智者的處境,往往使得失智者與家屬求助無門,眼睜睜看著一生辛苦攢的積蓄遭掠奪、無以為繼。

 

協會與長期關心失智者法律議題的專家出版「行到水窮,坐看雲起 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一書,希望透過實際案例來說明失智者、家屬遭詐的困境,也呼籲建立更完善的監督監護制度,並從失智者的需求出發,訂定失智症專法,提供他們全方位的保障。

 

有卅多年臨床經驗的台大神經科教授邱銘章表示,失智者遭詐時,很多時候臨床症狀還輕、表面都很正常,當事人害家屬警覺性仍低,但等到發生時往往措手不及。他舉例,有位獨居老太太原本還會到銀行辦事,一名營業員積極推銷以南非幣計價的高收益債券基金,沒想到南非幣大貶,虧了好幾百萬,後來營業員再也沒來上班。

 

邱說,此例代表我們需要金融相關的法律和制度超前部署,對高齡者或認知、判斷力下降的高危險族群的高風險產品的投資交易或契約行為,問責於金融、保險機構,並進行內部主管的複核或家屬代理人的附署機制。

 

台灣失智症協會法律顧問鄭嘉欣律師表示,許多民眾都以為監護(輔助宣告)可以保障失智者的財務安全,但實務上法院常以失智者的子女共同監護以互相制衡,但未考慮民法所要求的利益受監護宣告之人的各項條件,可能導致有心的監護人互相串連,做出不利監護人財產的決定。

 

前大法官許玉秀也是失智者家屬,她認為司法制度不只要做到還原真相,還要能保護權益、扶助受害者。她以少年法庭設置調查官為例,建議加強監護宣告前的調查程序,考慮由社工協助調查的程序,讓法官能做出有利失智者的監護宣告。

 

許說,諷刺的是詐欺、犯罪的人比法官還熟稔失智者,但法官在審理案子中卻「假裝是中立者」,調查真相反而不是真正的任務;而這類事件常發生在「家內」,實情不是外人所知曉,最後還是要由社會、法院來承擔。

影/板橋貨車下台64違規右轉 19歲騎士撞上一度無生命跡象警車違停突開門釀摔騎士還嗆「只知要錢」松山警分局致歉數十惡煞闖北市車行砸場擄人 傳有關靜安會…警偵辦中美鷹會王鑫捲富商恐嚇案 士檢訊後令300萬交保台61離奇車禍!重機逆向飆速衝撞轎車 騎士當場死亡
討論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