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搶救嘉市鬧區近百年興中市場 文化局會勘居民哽咽訴求
嘉市文化路夜市商圈近百年傳統興中市場廢棄,地主嘉義博愛仁愛之家(以下簡稱博愛之家)與承租戶產權爭議纏訟多年,2022年法院判博愛之家勝訴定讞,要求25戶承租戶拆遷還地,部分承租戶拒絕,博愛之家元月向嘉義地院聲請強制執行,6戶承租戶自救,向市府文化局申請登錄市場為歷史建築,並向民代陳情,盼永久保留家園。
昨天下午文化局秘書陳嘉麗、文資科長林朝基、與3位文資審查委員,到興中市場會勘,6位承租戶、協助承租戶的文史工作者路款豪等多人,以及立委張啓楷代表許正憲、議員王浩助理等多人到場,文資委員進入承租戶住處勘查紀錄,聽取承租戶意見。
陳姓承租戶指出,興中市場經營如同現在BOT模式,家族日治時期住市場附近,70多年前當時市公所推動整合周圍土地成立興中攤販市場,因攤位搭建竹棚年久失修傾頹,採共善模式,由博愛之家提供土地,住戶出資建屋,合法申領建照、使用執照,每年繳稅租金,最後被博愛之家騙要趕走。
陳姓承租戶說,其他住戶陸續以80萬元至150萬元不等出售建物,家族剩行動不便高齡87歲母親居住,要終老於此串聯其餘5戶,申請登錄歷史建築,盼各界重視,保留見證商圈變遷文物歷史。有承租戶形容弱勢他們抗爭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興中市場見證台灣社會組織變遷史」,路款豪說,日治時期嘉義政要期待打造舊城西門外土地,成為「沙卡里巴」(人聲鼎沸處)。戰後初期,這個地方改名興中市場,設戲院,延續二通中正路興盛消費娛樂。若老市場、老戲院拆除,基地呈袋形地被住家商店圍住,出入不易,若能結合文化商圈、林聰明沙鍋魚頭店、重新規畫加上修繕後歷史建築文化郵局,提升觀光創造繁榮發展。
居民回憶,市場興建初期就捲入「市長蘇玉衡弊案」,導致市長下台、縣長停職。工程部分坎坎坷坷,改建會長黃崑山,身兼市民代表、又兼興中戲院等多家娛樂場所的老闆,過程中出了很多協調的力量。由此可以感受,興建過程風風火火,反映光復後吏治不佳、「庶民」自力自治難題張力。
1963年後,市場樣貌底定,10年後曾遭火災,約3分之1木造建築改為RC構造,但整體面積未變。建築沉靜無聲,社會事卻暗潮湧動。2016年起,博愛仁愛之家對居民提訴訟,因早年「一言為定」的合約不清,居民敗訴,必須離開自己出資興建的家園。
路款豪指出,1936年居民、官府與慈善機構在市場有緊密關係。居民翻出租金收據、陳情信件及捐米憑證等,見證早年攤販生活艱難,仍配合政策資助弱勢,反映相互倚賴、共生。什麼時候開始,這樣俎豆同榮、合作共善社會理想,變成土地所有權至上,壓倒使用權、無視居住權土地制度?
博愛之家說,董事會不同意文資保存,2019年6月底承租戶租約到期,終止租約,承租戶占用,已送拆除計畫書給法院辦理強制執行,法院核定強制執行;文化局說,是否列入歷史建築,委員開會討論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