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轉內銷 石斑魚、台灣鯛價格跌幅一成
受到疫情衝擊,以及中國大陸石斑魚、白帶魚、竹筴魚禁令影響,漁產轉內銷,整體漁產上漲5%到10%;但石斑魚、台灣鯛跌幅一成,其他的大宗漁獲未到產季,漁業界憂心,進入秋冬,等午仔魚、台灣鯛、石斑進入產季,才是銷售挑戰的開始。
農委會漁業署今舉辦嘉年華中秋海鮮饗宴記者會,鼓勵國人中秋烤肉採用國產漁產品。
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今年的漁產品普遍價格比去年高5%到10%左右,有些漁產價格比較低,比如石斑魚,去年產地價格每公斤223元,今年200元,比去年同期下跌10%;台灣鯛每公斤產地價52元也比去年同期跌9.4%。
捕撈的遠洋漁獲方面,張致盛表示,秋刀魚、魷魚因為捕撈量分別銳減47%、59.1%,因此今年的價格比去年同期分別上漲15%到17%,牡蠣價格也比去年多21%,白帶魚雖然受到大陸禁運令影響,但實際上白帶魚的漁汛期未到,9月分才開始捕撈,直到12月(春節前一個月)為高峰,因此現在的價格41.7%。
他表示,水產品有替代性,國產的水產品有海洋捕撈和養殖,種類很多元,消費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也可以依照預算做不同調配。
根據漁業署統計以2018年為分界疫情前石斑魚的內外銷占比由七比三,疫情後轉為四比六,午仔魚在疫情後國內消費量增加5到10%;石斑魚的消費量也增加一成;漁業署認為,現階段進口漁產跟出口漁產的量幾乎達成平衡,因此國內漁產品的消費量,還有成長空間。
漁業署表示,8月22日開始消費者在「買魚去」平台購買指定商品滿千使用台灣Pay付款抵200;再參加「剝文旦吃石斑 中秋團圓愛台灣」滿600抽農遊券200活動;大量採購戶滿1000組贈100組。
蘇澳區漁會總幹事陳春生表示,農委會每次都叫漁會收購,比如要求做成罐頭,漁會就做罐頭,沒想到一做下去,罐頭成本又漲價增加了;他說,漁產品有盛產期,或者會有臨時的狀況發生,也因此要把冷鏈加工等體制做完整,輔導漁會二三年後,漁會就應該自立有自己處理方式,不能每次都只有辦活動做促銷,這樣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