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臺灣意象展」在科工館 數位新媒體演譯歷史風貌
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多個博物館共同策畫的「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展首展,即日起至5月20日在高雄科工館展出,行政院長蘇貞昌、故宮院長吳密察、高雄市長陳其邁等人今天揭幕。蘇貞昌表示,希望臺灣意象展,讓台灣人看我們的歷代祖先,如何在這塊土地上篳路藍縷、一路開發走來,努力守好、繼續做下去。「此展不只是臺灣意象,而是台灣以此為基礎,走向未來」。
蘇貞昌表示,有人認為博物館是死的,也有人說故宮博物院是中國的、是歷史的,但這些都是看經營者怎麼做。故宮博物院這次透過「臺灣意象」展,從地圖、景物、物產篇展現歷史上世界各方如何看待、記錄臺灣,利用科技讓展覽不只是冷冰冰的,而是進入當年時空身歷其境。
結合5G前瞻數位新媒體展覽的「臺灣意象」展,首展在科工館第一特展廳展出。故宮博物院長吳密察表示,此展也是「國家隊」的成果,包括國立台灣博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與科工館共同策劃,並得到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臺灣歷史博物館、台灣圖書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中央研究院提供選件。以「臺灣意象」為主體,藉由數位形式,讓台灣人認識這塊母親土地,也讓外國人認識台灣。
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這樣的巡展能夠讓觀眾透過歷史更認識台灣,也是一種「文化平權」。「臺灣意象」為系列性展覽,首展以「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為主題,闡述歷史上不同帝國對於台灣島的凝視,以及台灣人在不同帝國治理下,所凝聚出的自我認識與共同意識。
「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分成三個展區,分別是「圖像臺灣」、「風景臺灣」、「物產臺灣」,藉由不同帝國治理時期的圖像及文字,映照不同帝國在其治理意向下的視野,並透過部分議題反映出台灣人民對於帝國治理的回應與調適。
科工館表示,這次的展覽結合多種數位前瞻性技術,包含5G低延遲互動、8K高解析影像、高畫質透明螢幕與機械藝術互動,以及目前全國最大的4K畫質沉浸式劇場,期望透過數位新媒體與互動手法的演譯,讓觀眾領略到台灣在各帝國治理下的歷史痕跡與獨特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