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5/ 12 09:43

【願景工程】台灣超有材—老將新兵撐住林業斷層

宜蘭雙連埤旁山坡雜木叢生,老樹歪斜腐朽,樹皮一摸就掉,選木調查團隊選中此處重建林相,27歲的胡子恒,是一行人中最年輕的臉孔,剛從宜蘭大學森林研究所畢業,就成立森林生產規畫公司,從修枝、撫育、造林到伐木都願意做,只盼能填補林業的人力斷層。

 

歷經30年禁伐政策,林業長年缺乏新血,胡子恒說,林業高勞力、高風險,卻不一定帶來高報酬,且前景不如伐木時代那麼好,森林系同學不到五分之一投入相關產業,身邊35歲以下同業也只有十多個,「願意走這行的真的很少」。自嘲「最討厭爬山」的他,大學加研究所讀了森林系六年多,因為「不想把學到的東西丟水溝」,決定出來闖一闖。

 

「後退、後退!」67歲阿樹伯穿著藍格子襯衫、腳踩雨鞋,腰掛一把割草刀,在台北市大崙頭山的樹林間靈活穿梭,貼身指導兩名剛從森林系畢業的年輕伐木工,不時叮嚀「電鋸要拿斜一點」,並抬頭判斷樹傾倒的方向。乾瘦的大明橘一棵棵倒下、在地上並列後,此時工作還沒結束,阿樹伯蹲下身子,耐心教他們把電鋸重新磨利。

 

同期伐木的朋友幾乎都退休或轉行了,只有阿樹伯堅持留在山裡,他說,「要把所有技術傳承下去」。

 

宜蘭羅東早年林業發達,伐木案場不勝枚舉,本名陳進樹的阿樹伯說,15歲就進入林地工作,「19歲時一個月賺1萬5千元,甚至2萬多元」,那年一分地才4萬元,伐木兩個月就可以買半分地。阿樹伯民國43年還抽到補充兵,只要當兵45天,「省下年賺的錢,可以蓋一棟房子」。

 

直到這2、30年禁伐,阿樹伯說,「當時林班都停了」,根本接不到伐木工作,其餘同業幾乎都轉行了,但他「跟這行比較合得來」,只想留在森林裡,幸好他還有一部吊車,專門用來吊進口木頭,只不過收入少了三分之一,「為了養孩子不做不行」。

 

阿樹伯說,這三年又開始有些伐木工作可以接,主要是跟學校老師配合,其實他已經退休,但希望傳承技術才「重出江湖」,現在固定跟幾個宜蘭大學森林系畢業的年輕人一起接案子,「我要把全部功夫都講給他們聽」,否則擔心以後林業不能延續。

 

不過,從去年7月成立公司以來,胡子恒只接到3、4個小案子,深刻體認到林業新創公司面對的困境。首先是案量問題,他說,各林管處雖維持每年2至4個案子,可是總量遠不如大伐木時代,且「現在標案殺得很兇」,許多案子都是價格標,老字號公司一砍價就是上百萬元,但新創公司如果砍價可能連工程費都不夠,何況利潤。

 

此外,新創公司還面臨資本設備問題,胡子恒先前還想多做森林收穫,但需要有一定等級與配備的怪手,但這又回到價格問題,他說,一個案子被砍到超低價,其他老闆做一個工程可能還有賺,但像他這種小型新創公司,要做3、4場才能回本,存錢購買新機具難上加難。

 

現實困難重重,由於案量少,胡子恒更珍惜每次實物經驗,盼從小案子開始慢慢做出口碑,「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學習」,因為現在林業斷層嚴重,公司較有規模的老闆都約5、60歲,30至40歲的人才稀缺,「要努力撐到他們退休,我再做起來」。

 

他也持續進修參加新型設備研習,因為老師傅只靠現場實地探勘就能判斷最好的作業方式,但中生代技術還沒這麼純熟,他會透過科技精進分析林地狀況,透過空拍、GIS(地理資訊系統)繪製地形剖面圖,還從疏伐前後的案場空拍照片中發現,疏伐後的林相明顯比較健康,留待未來有機會可以分享給民眾,傳達林業的理念與價值。

影/寶林茶室案死者解剖驗出米酵菌酸 衛福部:台灣首次檢出寶林茶室創辦人到市府說明 全程戴口罩未回應影/寶林茶室2死 新北再度稽查粿條食品商發現環境不潔寶林茶室案釀兩死 侯友宜:要給家屬公道影/馬英九訪陸馬習二會有譜 洪孟楷呼籲正向看待
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