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接環評限發言人數 環團批設「環評防火牆」壓縮公民參與
環境部本周三環評大會將審查四接環評,然而出席發言的民眾採抽籤制且上限20人,環團認為這樣的方式將開啟環評發言權的惡例,批評環境部對於已實施30年環評制度,一手啟動「環評總體檢」貌似要回應社會批評,另一手卻悄悄搭建「環評防火牆」,壓縮公民參與空間、大開民主倒車,讓環評大會變成「縮水環評」。
多個環團不滿周三登場的四接環評大會民眾發言人數採抽籤制且上限20人,今天在環境部大門口前召開「反對以『抽籤』決定環評發言權」記者會,重申環境決策應落實民眾參與意義。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2月20日深夜發起反對抽籤決定環評發言權連署,短短幾天已有53個團體、357人參與連署;環境部會議空間可容納遠超過20位民眾參與,四接前次環評初審會議有近60位民眾入場發言,卻在關鍵的大會審查時刻,環評參與權卻大幅縮水,只能採抽籤制且上限20人,恐讓意見無法多元呈現。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說,針對已實施30年的環評制度,環境部一手啟動「環評總體檢」,貌似要回應社會批評、優化審查程序、調整環評制度,另一手卻悄悄搭建「環評防火牆」,在環評大會前夕縮限公民參與人數,更首開惡例用「抽籤」壓縮公民參與空間,讓環評大會變成「縮水環評」、「過水環評」,此舉根本預告,環評總體健、甚至是未來環評法修法方向,將更以經濟部的意志、往開發主義靠攏。
王醒之指出,要避免疲勞審查,不該粗暴限縮環評的民眾參與權,而是針對不同爭議主題,分批召開會議深入探討釐清;針對四接環評案,重申本案應退回專案小組,並針對替方案、安全議題(國防、港市、操船安全)、港埠營運、海洋主題、景觀衝擊等5大議題分批開會釐清。
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郭鴻儀表示,現在正值環境影響總體檢階段,如何促進環評程序中,公民能夠充分參與程序、表達意見,是民眾重要是的環境,尤其是有明顯不同立場的爭議案件,如何讓多元意見納入環評審查程序,更是這些爭議案件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