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6°C
24°C
地區
胡瑞玲 / 報導
2023/ 12/ 20 19:22

國環院、環變中心簽署MOU 深化氣候變遷研究

為建構國家環境保護智庫、提升研究量能,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國環院)今天與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環變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擴大合作範圍至氣候變遷等議題,盼深化合作並將成果回饋到環境,而目前已合作的項目中,可在下一期空汙防治行動中擬定防治作為。

 

國環院與環變中心今簽署合作備忘錄,除進行空氣汙染物細懸浮微粒(PM2.5)來源解析及開發溫室氣體通量檢測技術外,合作範圍將擴大至氣候變遷、淨零排放、資源循環、環境治理及汙染預防等議題。

 

國環院代理院長張順欽表示,今年8月22日環境部組改的同時也成立國環院,肩負成為環境部智庫的重要任務,要做的就是持續擴充研究量能,而人力為需克服的難題之一,國內有很多很好的研究機構,中研院是首選。

 

張順欽說,國環院原先有128人,組改後增加16人,除了中研院,各大專院校、專家團體也都是未來可能的合作對象,未來增加的人力則會透過教育人員聘用方式,並強調後續專業養成的重要性。

 

張順欽指出,目前合作的項目中,如PM2.5成份分析,透過合作找出可能的來源,可以在下一期的空汙防制行動中擬定防制作為。

 

張順欽表示,透過溫室氣體觀測希望能建立方法學,舉例來說,農地除有植物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有植物生長排放甲烷、使用肥料產生氮化物等效應,因此需要檢測與評估與尋求最佳減碳效益,同樣的原理也能運用到其他場域,以檢視淨零的效果,盼與中研院深化合作,將成果回饋到環境。

 

中研院環變中心主任陳于高舉例,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國環院會關心最後中研院分析報告的結果,並作為接下來政策治理的方向。

 

陳于高說,地球是連在一起的,環境系統中的物理、化學架構,全球科學家都還在努力研究,才能更準確預測氣候變遷;他指出,環境是動態的,如台灣受到颱風侵襲後整個環境就變了,現在因為人的生活改變,動得更厲害;研究要配合人對環境全面的關係,跟上全球腳步。

影/台灣櫻花鉤吻鮭復育有成 「實境秀」開始上線影/昇恆昌攜手桃園在地「大賀米」 打造國門永續餐飲影/等史博館個展等了八十年 98歲李再鈐仍持續創作影/五一勞工上街頭 民團提七大訴求影/周二高溫上看36度 周三變天轉涼「全台有雨」
討論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