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今揭曉「全球趨勢與2035臺灣樣貌」 安全感優先
我工研院今(1)日舉辦「全球趨勢與2035臺灣樣貌發表」,發表「2035臺灣樣貌調查結果」,觀察臺灣民眾在從諸多未來情境中選出其較期待發生者時所展現出來的價值選擇。調查結果顯示,民眾票選未來2035臺灣前三大之「期待」情境依序為:防災無死角、打敗疾病、照顧很Easy。顯現臺灣民眾對於科技防災、健康防禦與照護的「安全感」的渴望及需求。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致詞時表示,今年是工研院成立50周年,回顧這50年來,工研院在產業轉型發展的轉捩點都扮演重要角色與貢獻:在70年代,工研院協助引進國外技術,協助臺灣從資本密集開始發展基礎工業與重工業;80年代,工研院除將既有技術的製程改善與進階開發,也將人才轉移至民間,帶動新興工業發展,來自臺灣的晶圓代工廠逐漸成為全球積體電路產業的重要力量;90年代,工研院率先召集全國資訊電腦廠商成立「筆記型電腦聯盟」;2000年,工研院聚焦「六大新興產業」,進行前瞻與創新之技術開發;2010年至今,工研院攜手產業綠色轉型,可以說工研院深耕產業技術,作為產業最堅實的後盾。
工研院下一個50年將持續以市場為導向,幫助產業從技術創新走向價值創新。有鑑於世界變動瞬間快速,工研院提出2035全球重要趨勢,並首度針對臺灣民眾2035年生活的期待樣貌進行調查;接下來還有七月的50周年院慶典禮、九月發表匯集未來關鍵產業及科技趨勢的專書、以及匯集國內外重量級產學研專家舉行的國際趨勢論壇等,期許以蓄積的科技研發能量,攜手產官學,逐步建立韌性的供應鏈及社會,進而開拓新藍海商機,實現臺灣永續發展。
工研院觀測國際最新前瞻報告,並結合國內各領域專家的知識能量,從「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等四面向歸結全球趨勢有十大重要跨域趨勢:數位賦權、網宇世界、移動革命、成功老化、健康進化、脫碳能源、低碳生活、資源循環、韌性社會、敏捷治理。工研院協理蘇孟宗指出,從全球世界的變化,展望2035年和更遠的未來,由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加劇引發的風險事件層出不窮,催化出AI人工智慧、無人載具等創新科技發展與應用,也推動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超高齡社會來臨及新冠疫情的威脅下,大幅改變零接觸式醫病關係,智慧健康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在數位原生代將逐漸成為社會中堅的情況下,預計30%的人每天將會浸潤一小時在虛實整合的網宇世界,進行工作、購物、教育、社交和娛樂,將是嶄新的勞動力、新經濟及新群聚型態。臺灣產業未來如何軟硬整合,跨域共創價值,將是一大挑戰。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指出,民眾期待臺灣社會未來是何種樣貌,將引領臺灣社會下一哩路的方向。因此,工研院從全球趨勢推演未來情境,以激發民眾對2035年的生活想像;並進一步透過大規模民眾調查,瞭解臺灣民眾針對2035未來情境的期待。
以科技防災建構安全感:防災無死角,期待值最高
調查發現,民眾最期待「沒有災害、病痛」。天災人禍皆讓社會付出極大代價,加上近期頻傳大型工安事故,科技防災可以防患災害於未然,或是在災害發生時,能把災損減至最低。因此,民眾認為未來如何提升防災及應變能力、打造無死角的韌性社會將是首要課題。在民眾票選中,「防災無死角」以92.6%的期待值位居榜首。
健康主動防禦 提升安全感:健康至上,期待不拖累家人
而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國人的健康意識,帶動健康照護的需求持續增長,希望藉由健康管理和先進的醫療技術迎接高齡化的社會。「打敗疾病」、「照護很EASY」成為民眾最期待的第二、三名,反映出受訪者對於「健康至上,期望不拖累家人」的心態。若以族群區分,已婚、有扶養小孩或長輩受訪者更期待未來科技可共同分擔照護責任;而60歲以上的銀髮族相較於其他族群,最關注身體狀況,其次則為環境友善住宅。
韌性社會與永續環境相輔相成 高防護資安意識抬頭
調查也發現,民眾對於生活環境意識與關心逐漸提升,期待韌性社會情境的民眾,也期望永續環境情境發生。在期待韌性情境發生的人中,每百人就有92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