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C
18°C
地區
簡慧珍 / 報導
2022/ 09/ 23 13:31

台灣特色雜糧「錢」景好 產業策略聯盟成立創三贏

COVID-19疫情和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導致雜糧價格漲不停,台灣特色雜糧產業策略聯盟今天在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舉行成立大會,從農民到通路商約80多名會員出席,期待策略聯盟作為磨合平台,開啟產地到銷售的一條龍合作模式,鼓勵更多農民種雜糧,消費者買到好產品。

 

台灣特色雜糧產業策略聯盟總召集人江文章主持會議,說明台灣特色雜糧產業現況及成立策略聯盟的願景,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等產官學界代表受邀在策略聯盟成立大會暨契作媒合看板上簽名,支持發展國產特色雜糧產業並建立夥伴關係。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台灣黃豆、玉米、小麥等主要雜糧需求99%仰賴進口,每年進口約800萬噸,其中約600噸作為飼料,國產雜糧數量非常少,特色雜糧也很少,因特色雜糧有機能性成分,期待透過平常飲食食用,也希望有機能性產品的開發來帶動產值。

 

陳駿季又表示,農委會因應糧食安全、區域衝突、氣候變遷推動大糧倉政策,希望各地方國產雜糧加值化,很多雜糧具有機能性的成分,農委會期待生產端的農民和加工端的業者能做很好的合作,成立策略聯盟就是整合產、製、銷成為一條價值鏈,農委會和策略聯盟是夥伴關係,希望透過這樣合作達到提高農民所得的最終目的。

 

台灣特色雜糧產業策略聯盟總召集人江文章也是台灣甘藷產業策略聯盟總顧問,談到今年甘藷產銷問題,他說,應有產銷調節機制,建立通路並確定需求數量,才不至於價錢好的時候農民一窩蜂種植,種太多沒明確可銷售量,造成價格下滑,成立策略聯盟請農民到銷售商都進來,可建立供需平衡機制。

 

聯盟副總召兼執行秘書謝奇峰也說,特色雜糧的機能性多,價格較好,可提高收益,自然農民種植意願較高,策略聯盟是一個磨合平台,從生產、加工、製造、通路、需求是一條龍的連結,目前約80名會員,將透過平台把最好的國產雜糧產品賣到消費端。

 

10多名農民、農家和食品商現場展示自行開發的雜糧食品,從生鮮豆芽、營養棒到沖泡飲品不一而足,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長李紅曦等人逐攤參觀,詢問農民種植雜糧的困難及產品功能性。江文章請農民及與會會員在會後擇日開會討論需要政府幫忙的需求,例如種植技術升級、補助採收機械等,作為農委會編列明年預算的參考依據。

 

根據策略聯盟蒐集台灣農業資料統計,2015年國產雜糧耕種面積7萬4433公頃,今年達到7萬5777公頃,種雜糧及特色作物類的主力農家所得到每戶從121.1萬元提高到146.6萬元,增加21.05%,策略聯盟從2020年到今年,陸續成立花生、甘藷、紅豆、大豆的單項策略聯盟,今天成立特色雜糧產業策略聯盟。

影/台積電高雄2奈米擴產典禮 場面冠蓋雲集影/台積電千億美元投資美國建廠 盧秀燕:中科二期蓋4廠不受影響影/崇越董事長潘重良:美國將成為半導發展體重鎮影/全球PCB領導大廠臻鼎 台灣總部今在桃園青埔動工影/「tsmc」Logo掛上去了 台積電高雄F22廠掛牌
討論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