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遇到藝術,將不燙燭光透過發燙藝術推向全球發光
清大聘教授周卓煇偕同藝術家莊志輝,2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當不燙的燭光,遇見發燙的藝術」好光藝術展,透過不同形態的藝術創作品,要共同將無藍害的OLED好光推向全球發光。
這次的「好光藝術」展,結合了兩項獨特的元素,一項是清大教授周卓煇所研發的燭光OLED,另一項是素有「台灣達利」之譽的莊志輝,其藝術創作。
周卓煇發明,多次榮獲國際、國內大獎的燭光OLED,已證實對人眼友善,對入夜的生理友善。此外,亦對生態、夜空、文物友善,在融入藝術,成為作品的主要構成元素後,讓照明升級到了心靈層次,豐富了生命思維。
莊志輝表示,「光這個元素本身代表了光明,給人指引方向;特別是燭光,帶給人溫暖、有希望的感覺。」讓作品在好光的加入後,帶給民眾更多正能量的感受,是這次展覽的究極目標。
周卓煇表示,完全不熱、不燙、無藍害的OLED燭光,透過發燙藝術家莊志輝的巧思、創作,讓人日夜,都能沉浸在美麗的視界裡,堪稱是全球創舉;日後,人們不再只是擁有一盞燈,而是擁有一個開啟心靈生命的藝術作品。
他期望,透過莊藝術家的細膩創作,讓人們認識柔美的OLED好光,進而擁有,以護眼,以舒眠,以抗癌,並同時捍衛夜空、生態,讓全世界知道,台灣的科學研究與藝術家的創作,正在為人類福祉、環境永續,做出貢獻。
莊志輝表示,創作靈感來自生活所見、所聞,將許多的情感、理念,融入到了作品。他說,一向希望創作能帶來關懷,即便在進行帶有批判性的創作,都會以正向的元素調和,而燭光,如蠟燭火光般的溫暖色調,成為承載樂觀的最佳媒介。
莊志輝強調,這此次作品的題材,有人生道路的迷茫、做為父母對兒女的呵護,甚至是對於這片土地的關懷;在木雕、畫作、燭光的互相襯托下,一一呈現。
清大藝術學院副院長蕭銘芚表示,此次作品當中,「方向」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也是感觸最深的。巷他說,我們常走在前人舖設好的道路,卻忘了自己的雙腳,可以走出不一樣的路。
清大藝設系副教授梁莉苓認為,當光源中的藍光被去除後,所得到的類燭光光色,在黑暗中顯露低調且溫潤的空間渲染力,激發我與創作研究的學生,萌生許多藝術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