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C
18°C
地區
蔡維斌 / 報導
2022/ 07/ 12 23:38

台灣農業需要「轉骨」 農糧署籲農民加入雜糧大軍

為提高國產大豆、玉米自給率,農委會推出綠色對地給付等政策,農糧署輔導的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今天在雲林舉辦田間管理和機採觀摩會,吸引大批農民參加,農糧署長胡忠一強調,預計本月可達種植三萬公頃目標,呼籲農民趕快登記,以免錯失收益良機。

 

農糧署長胡忠一、立委蘇治芬及台灣雜糧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林源泉、福壽實業董事長洪堯昆、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總召蔡財興等今天在雲林四湖鄉舉辦「國產大豆玉米輪作機械操作示範會」,說明大豆玉米輪作優點及使用有機質肥的好處,吸引不少青農觀摩。

 

胡忠一說,目前國內糧食自給率只6%,每年玉米、大豆、小麥雜糧進口約800萬噸。去年台灣大豆種植面積3303公頃、自給率僅0.1%,玉米種1萬5000公頃、自給2.5%,很多農地種水稻,造成生產量過剩且用很多水。

 

胡忠一說,農糧署對國內北中南進行三年研究,發現二期改種大豆比種水稻每公頃可節省6.7至8.8千噸水,尤其水旱輪作可減少病蟲害,收割後大豆轉作綠肥,更可減少肥料用量,總計下來平均收益可增加4萬餘元。

 

北港雜糧產銷班長黃仁志也分享與南畝王生技、福壽及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作推動一期大豆、二期玉米的輪作模式和成果,並希望今年能再擴大合作面積,歡迎更多青農加入行列。

 

「這是雲林農業轉骨的大好機會!」立委蘇治芬也以任內推動黃金廊道、大糧倉的經驗,強調大豆旱作具省水、養地的好處,最近更鼓勵養豬場和硬質玉米農戶合作,未來也希望與醬油、豆皮業合作,帶動雲林雜糧經濟產能,若再與智慧農業、智能農機結合,帶動農業轉骨指日可待。

 

胡忠一也指出,種植大豆好處多,農委會預計推動五萬公頃為目標,目前各公所受理登記,預估到本月底登記截止前可達3萬公頃目標,除提升自給率,更將提供給國人優質、價格合理與的國產大豆與玉米,共創永續糧農里程碑。

影/武陵農場飼養員休假 好餓! 2隻黑天鵝敲門討食北捷6百清潔員年底特休恐被迫歸零影/武陵農場2隻黑天鵝敲門討早餐 餵食人員今天說原因宋雨琦超強全方位唱跳演出FENDI新形象 連包包都心動了獨/消失百年澤珍珠菜重現地被拔光 暖暖地方復育生機
討論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