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兒罵噁心、為男人做彩妝 瑪莉官時尚革命在台引爆
她的設計曾被香奈兒創辦人COCO罵「噁心」、認為「沒有男人想看穿迷你裙的女性」,卻讓迷你裙、緊身褲、背心裙、褲襪成為風靡一整個世代的單品,被稱為「迷你裙之母」。她出身中產階級,卻重新定義了源自維多利亞時代高貴的「英倫風」。她創造的服飾品牌不是香奈兒、LV那樣叫人一擲千金的奢華,卻讓一整個世代的女性、男性都能擁有自己的時尚品味。
她是瑪莉官(Mary Quant),1960年代「搖擺倫敦」的服飾代表。從倫敦維多莉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引進的設計大展「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即起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這也是繼「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時尚生涯」、「幻羽舞影-高堤耶與蕭畢諾(Jean-Paul Gaultier)舞台服裝展」之後,北美館再次推出重量級時尚大展。展覽涵蓋超過120 件服飾、時尚玩偶、化妝品、照片及時尚雜誌等原件,完整呈現瑪莉官如何創造並定義往後數個世代的時尚風格。
瑪莉官1930年出生於倫敦近郊,雙親皆是中學教師。她年幼時就愛上縫紉,喜歡簡單、有型的服飾,對當時公式化、華麗繁複的成人衣飾則感到抗拒。二戰後,瑪莉官到倫敦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修習藝術教育課程,在化妝舞會中結識來自貴族家庭的亞歷山大.普倫凱特.格林(Alexander Plunket Greene),他成為瑪莉官的先生兼事業夥伴,也把她帶入倫敦國王路上的藝術社交圈。
兩人隨後結識攝兼具影師和地產開發商身份的阿奇.麥克奈爾(Archie McNair)。他慧眼獨具,看見瑪莉官獨特的時尚品味和設計天賦。三人合作在國王路上開設充滿實驗性質的服飾店「芭札爾Bazaar」,這裡也是瑪莉官時尚王國的起點。
1960年代,披頭四從利物浦來到倫敦、第一首歌「愛我吧」發行後,披頭四狂熱傳遍全球。此一時期的倫敦擺脫戰爭的束縛、進入「搖擺的現代性」、搖滾族和摩德族(MODS)在街上爭奇鬥豔、街頭幾乎每個周末都有遊行或示威。這種「搖擺性」表現在服飾上,就是瑪莉官創造的「瑪莉官女孩」。她們穿著迷你裙、緊身褲、背心裙等大量生產的平價服飾,不論是身處職場或派對,總是充滿自信、彷彿對一海之隔的巴黎高級訂製服叫陣。
瑪莉官翻轉英式時尚和傳統,以服飾挑戰階級制度與性別常規。她將維多利亞時代的荷葉邊、立領、燈籠褲和華美印花重新運用;或是將紳士西裝或軍裝所使用的剪裁或面料,誇大演繹成輕鬆有趣的女裝。就連屠夫所穿著的條紋圍裙、英國奶奶喜愛的窗簾印花,都可以被瑪莉官融入服飾成為時尚代名詞。她也發揚膝上長度的裙裝,使「迷你裙」成為女性解放的國際象徵。
「勢利顯擺已經退流行了」、「曾經只有富人權貴可以定義的時尚,現在由在高街走跳的女孩們所穿的平價服飾來詮釋。這些女孩,不論操著甚麼口音、來自何種階級,都是摩德族(MODS)」。」瑪莉官這麼形容她所創造出來的時尚:「我們所認識的時尚已經結束了,人們現在想怎麼穿就怎麼穿。」
她也為男性設計男用彩妝盒,認為「你和妳都應為己悅者而容」、「你看起來還是個男人、而且是個好看的男人」。她為男性設計的化妝品、保濕用品毫不意外引發眾怒,卻也蹭出了話題性。
在跨大西洋商業噴射客機啟用兩年後,瑪莉官和丈夫飛往紐約,向美國時尚產業推廣其設計。1965年時,她已定期搭機往返大西洋兩岸,而無論在歐陸、北美或澳洲都能買到她的服飾。1966年瑪莉官將小雛菊註冊為品牌商標,其青春活力的形象跟著她的名字與影像一同在全球行銷活動中曝光,成為戰後英國自信與正向樂觀的象徵。
瑪莉官將時尚視為傳達新態度、想法與改變的管道,致力於創造兼顧平價與精緻、令人穿起來感到快樂、自主、無所拘束的服飾,以此扭轉既定規則並探試各種性別角色和認同,預言未來世代享有的機會與自由。時尚作家恩尼斯汀·卡特(Ernestine Carter)形容瑪莉官「在代表傳統的壁壘上炸開一個大洞,讓其他有天賦的年輕人紛紛從這洞口傾巢而出。」
瑪莉官今年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