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升病媒蚊向北、高海拔移動 環保署領軍大規模研究
近年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冬季變短夏季變長,溫度上升,將使病媒蚊往北、往高海拔移動,登革熱也可能向北發展擴散。環保署與國衛院、台北市政府合作,將進行為期一年調查,希望找到病媒蚊遷移趨勢,提早預防登革熱大規模感染。
環保署、台北市環保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今簽署「氣候變遷調適-病媒蚊變遷與推估」合作協議,就氣候變遷調適政策、行政運作資源及研究技術合作,進行病媒蚊調查與分部變化,也在北中南各選取依海拔穿越線調查,同時提出預防因應策略。
國衛院首席防疫顧問陳錦生表示,2015年,南部高雄、台南有4萬多登革熱病例,死亡200多人,但到了2017年,南部病例幾乎零,從4萬多病例降為零,過去做很多防制監測計劃,登革熱不會越過濁水溪,但2017、2018年,陸續出現北部登革熱案例,有很多指數,與南部不太一樣,希望能把這些資料與氣候變化因素、人流的移動,進行大數據分析,這是一種預防醫學、超前部屬,預防勝於治療。
主要計畫執行者、國衛院國家病媒傳染防治中心專案技術助研究員黃旌集表示,因為氣候變遷,推估全球道2085年時,有50至60%人口暴露登革熱風險中,環境溫度會影響昆蟲的發育、生理行為與分布,當全球溫度上升,昆蟲就會往高緯度或高海拔分布。
他表示,研究顯示,不同地區埃及斑蚊、白線斑蚊發育溫度不同,因此推估台灣病媒蚊分布以外,需要建立一套監測預防機制,減少病媒蚊擴散;他也提到,過去到海拔1500公尺以上區域活動沒有蚊子,但近年露營成風潮,若病媒蚊也增加,民眾來露營後被叮咬又把疾病擴散到各縣市,這是不好的,因此計畫調查病媒蚊分布情形以及推估。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以今年為例,上半年嚴重缺水,下半年又有暴雨,極端降雨造成戶外容器積水,這是病媒蚊孳生最主要來源;氣溫影響,台北創下歷年高溫,夏季日數過往130多天,一下子增加到155至210天,夏季增長、冬天變短,過去都用歷史資料來推演,很多資料都有差異,但這次節熱北市環保局,提供行政資源,配合研究單位的技術調查監測,讓病媒蚊防疫工作有依據,尤其是這兩年登革熱在新北、桃園都出現病例,透過這樣的模式防疫,未來也能給全國各縣市參考,保障國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