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貂角新雷達啟用 王國材:讓世界看見台灣
原先的三貂角雷達民國90年1月10日正式啟用,迄今已有20年歷史,新雷達終於在今天舉行啟用儀式。交通部長王國材說,新的雷達是現代化長程雷達,將盡到國際義務,確保飛航安全,也可以協助國防部監測共軍擾台狀況。完成後希望讓全世界看到台灣。
克服山路崎嶇、天候惡劣等不利因素,歷經一整年高空施工,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台三貂角新長程雷達今天啟用。新雷達涵蓋範圍最遠達250浬,最大偵測容量逾1000架次,不僅持續守護飛安,也能為台灣民航飛航服務提供最佳偵測功能。
王國材致詞時說,台北飛航服務區是全世界很重要飛航情報區,監管18條國際航路運行,尤其美加跟日韓,是重要航路管制。
王國材說,三貂角和鵝鑾鼻雷達都20年了,做了一系列更新,品質符合世界規範。三貂角新雷達,肩負台北飛航服務區責任,是現代化長程雷達,會盡到國際上義務,確保飛航安全。
王國材說,新雷達完成後希望全世界可以看到台灣,外觀也很漂亮,會和東北角風管處結合,兼具燈塔跟觀光功能,也會請觀光局多多行銷。
民航局長林國顯致詞時說,雷達就像航管員的眼睛跟耳朵,可以偵測到最新航機跟相關資訊。該次換裝的新一代雷達轉速約10秒1轉,詢問效率及航機定位精確度均顯著提升,可為未來我國民航飛航服務提供最佳偵測功能。
林國顯說,三貂角新雷達高度達32.3公尺,去年12月7日開始施工,馬上碰到兩天陰雨天氣,加上疫情關係,專家很難抵達台灣,還要克服道路很小問題,沒辦法像鵝鑾鼻雷達直接吊大巨蛋,要拆成一片一片,舊的131片、9000多顆螺絲、重5.2噸,新的109片、8000顆螺絲,所幸還是完成了。
民航局說,飛航服務總台目前於全台灣建置有11座雷達,包含九座終端雷達及分別位於三貂角與鵝鑾鼻的兩座長程雷達。長程雷達啟用至今已超過20年,為維持雷達妥善運作,並提升監視技術與國際接軌,前年編列6.76億預算,著手汰換更新。
飛航服務總台指出,三貂角與鵝鑾鼻長程雷達監視範圍涵蓋全台,是台灣最重要的兩顆「眼睛」。南北兩座新長程雷達中,初級雷達偵測涵蓋範圍達半徑220浬,偵測容量逾1000架次;次級雷達新增具Mode S功能後,詢問效率及航機定位精確度均顯著提升,偵測涵蓋範圍達半徑250浬,偵測容量逾900架次,新雷達歷經參數調整、試運轉、陣地驗收測試、720小時信心測試等階段,並經民航局派出飛測機協助飛測驗證,今天正式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