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山多杯孔珊瑚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環團籲中油三接遷址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施工可能破壞大潭藻礁,當地還有珍貴的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學者今天舉辦記者會指出,去年接受農委會調查計畫,確認柴山多杯孔珊瑚已在大潭形成穩定族群,更發現長達110公分的「多杯孔珊瑚島」,研究結果在6月29日登上國際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凸顯大潭藻礁保育的重要性。
柴山多杯孔珊瑚是台灣「唯二」的一級保育類珊瑚,1990年首次在高雄中山大學校外礁石、鄰近柴山海域發現,但因開發停車場、離岸堤興建造成泥沙大量覆蓋,高雄海岸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幾近消失。
2017年6月8日桃園大潭藻礁發現一株柴山多杯孔珊瑚群體,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帶領研究團隊,在農委會林務局經費支持下,從2018年3月至12月進行族群普查,2019年6月投稿至國際學術期刊,今年6月29日以「族群普查確認台灣大潭藻礁產瀕危柴山多杯孔珊瑚為一穩定族群」為題,刊登於國際期刊「科學報導」。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郭兆揚表示,在南桃園藻礁調查十個月,僅於大潭藻礁G1和G2區記錄到柴山多杯孔珊瑚群體,白玉、永興和永安等其他地區皆無,可能因大潭G1和G2區擁有發育最良好、最連續的藻礁。
本次調查在負160至負250公分潮位間,記錄到85個珊瑚群體,21個位於G1區、64個位於G2區。群體大小(群體最長與最短軸的平均)介於2.55至81.5公分,平均18公分。測量每個珊瑚群體的位置後發現,珊瑚群體大小與群體到海岸的距離呈現正相關,愈往潮下帶的珊瑚愈大,2019年1月23日更在大潭G2的負200公分潮位沙地上,發現一個長110公分的「多杯孔珊瑚島」。
泥沙沈降管調查結果顯示,此地區沉積量是一般珊瑚礁300倍以上,最高可達每天每平方公分三萬毫克,遠超出一般珊瑚造礁珊瑚可忍受的範圍,顯示柴山多杯孔珊瑚已適應此嚴苛環境,形成穩定族群。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研究資料顯示,愈往潮下帶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群體體型愈大,證明過去多次在環評會議上推測,深水區域應有更完整的藻礁發育,才能提供更大型柴山多杯孔珊瑚生存的假說。
陳昭倫強調,中油三接棧橋區附近也發現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群體,棧橋200公尺至少有七株,最近棧橋的群體僅離52公尺,棧橋施作工程已造成柴山多杯孔珊瑚生存威脅。
陳昭倫說,大潭G1與G2區是柴山多杯孔珊瑚在台灣碩果僅存最大棲地,也經過國際同儕學術審查機制確認。保育最好方法是將大潭藻礁畫為保護區。但三接開發案強渡關山通過環評,工作船擱淺更造成柴山多杯孔珊瑚死亡、傷害及刮除超過0.5公頃藻礁。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行政院長蘇貞昌曾宣布打造台灣為優質海洋國家,不能口號治國,應盡速規畫「三接遷址」替代方案,將大潭藻礁畫為海洋保護區。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呼籲,政府應嚴肅看待此次國際期刊論文提出的科學證據,立即停止三接工程,並依文資法指定為自然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