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C
20°C
地區
王燕華 / 報導
2020/ 03/ 13 13:44

影/把祖先的種子種回部落 花蓮學童赤腳下田種古稻米

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部落復育古稻米,部落小學生今天赤腳下田,從育苗、分盆到插秧,都依循老祖宗的方式;阿美族耆老們拉著椅子坐在田邊「監工」,族人們齊心合力,把祖先留下的稻米,重新種回部落的土地上。

 

馬太鞍部落與花蓮農改場合作復育古稻米,今年邀請部落光復國小6年級學童參與,在馬太鞍撒巴勒奧文化產業協會聚會所旁的稻田插秧,小朋友們脫下鞋子,打著赤田踩入田裡,在部落青農黃俊龍指導下,彎腰插秧,忙得滿頭大汗,身上沾滿泥巴,感受老祖宗的生活方式。

 

古稻米早年在部落運用在傳統祭典,也會作成傳統食物如杜崙(麻糬),是在地阿美族人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阿美族古來種陸稻復育計畫今年邁入第2年,計畫主持人陳美齡說,今年採用傳統的田邊育苗、分盆方式,並邀年輕一輩體驗,不只是再次復育,感覺離傳統智慧更近了。

 

陳美齡表示,之前在當地舉辦「部落廚房」,發現旁邊有旱稻,開始跟部落老人家、花蓮農改場討論,得知族人一直在保種,並尋訪到部落耆老吳連妹,家中冰箱竟然有珍藏4 年的古稻種子,由當時的另一位夥伴黃啟瑞到吳家取得,並在部落租了一塊地,去年3月插秧復育,除了吳連妹阿嬤提供的cilipeday旱稻,農改場也提供蒐集的10種旱稻品種,一同種下。

 

81歲的吳連妹心臟才剛動手術,今天仍到場關心。她說,cilipeday 是有長毛的糯米,跟一般米不一樣,煮來起特別香,一煮飯左右鄰居都知道,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族人不再種植,她覺得可惜,在自家菜園偷偷種,但年紀愈來愈大,就收集起來放在冰箱冷藏,一放4年,今年再次種植,希望學童們能實際體驗以前老人家是如何辛苦種植。

 

縣議員蔡依靜、光復鄉長林清水、農改場秘書宣大平都到場參與。蔡依靜說,這項活動非常有意義,除了古稻米,族人們也正在復育馬太鞍的原生樹豆,會持續育苗栽培,努力保存老祖先的味道。

高關稅養殖戶猶豫放養吳郭魚苗 出口商恐因貨源不足丟訂單影/基北北桃市長呼籲 中央地方攜手共渡難局影/彰化土地公撞臉顏清標 網友敲碗:應該合照一張影/101插旗台中!盧秀燕:有商業頭腦 賈永婕狂比小愛心彰化這廟土地公撞臉標哥 網友驚嘆:超像
討論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