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魚入侵/ 公園湖被當「開心漁場」亂棄 挖巢力強連人行道也坍落?
在繁華都市中,漫步於湖岸垂柳成蔭的步道,欣賞落羽松林,白鷺成群,搭配湖泊水面倒影如鏡......這原先將是台北市中心公園的美麗典範。人造棲地綠地公園,給予都市人繁忙緊湊的日常,帶來恢復平靜安定心靈作用,隱身於內湖區的碧湖公園與大湖公園,是台北市唯二建有大湖泊的水景公園。其中大湖公園為台北市政府選定推動,十二座公園生態化規劃其中之一。大湖公園與碧湖公園被稱為「內湖雙璧」,也是內湖居民的「後花園」。而大量放生與棄養,讓這兩大公園的湖泊成為民眾的「開心漁場」。根據海漁基金會統計,大湖公園與碧湖公園內,外來種分別佔據了87%與92%,外來種帶來的強大破壞力已全面入侵。
人來人往的大湖公園,人行道磚石塊破損扭曲,原先供民眾休憩的石塊座椅,座椅砌石崩塌塌陷,座椅周圍緊密纏繞上黃色示警封鎖線。
因外來種荷花蔓生,除阻滯水流外也加速水質優養化,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處近日為了清理荷花、移除外來魚種及修復湖岸,著手放乾荷花池,放水後的荷花池顯露出一個個巨大圓型坑洞,琵琶鼠魚所挖巢穴超越原先預估數量與尺寸。「琵琶鼠魚築巢產生一項麻煩公害,牠在水下打了很多洞像公寓一樣,讓地基裡面中空化了,上方人造砌石坍塌帶來安全疑慮。」碧湖與大湖外來魚種調查及移除計畫負責人,左承偉現場進行測量說明。琵琶鼠魚挖巢習性,透過黏土性質較強的土質築巢,琵琶鼠魚利用頭部漸進挖掘,挖掘深度可到達約50公分至80公分深度。
這些來自他方的訪客,有百分之八十遭到放生後,無法順利存活度過寒冬,放生大多下場為「放死」。對於放生,無具體執行條例警察也無法強行介入,幾乎沒有成功開罰案例成立。而具有強韌生命力,倖存下來的外來物種,則打破原先趨於穩定的生態平衡。如琵琶鼠魚(下口鯰)又被稱為垃圾魚,生命力頑強於陸地缺水12小時,仍能呼吸存活。習性於嘴巴刮食湖底藻類、青苔,包含吞食其他魚類魚卵,每隻琵琶鼠魚一天可吞食三千顆卵,且數量繁衍多到無法估計,導致原生種魚類面臨生存浩劫。而當時引進為作清除水族箱用途,成效不彰遭遺棄。「琵琶鼠魚不吃垃圾,沒有魚會笨到去吃垃圾。」張嘉宏說明。
政府與民間保育團體合作,透過移除外來種行動招募志工,教育民眾提高環境保育意識,提升社區參與。從2021年開始,即在碧湖進行大量移除琵琶鼠魚、吳郭魚等外來入侵種行動。約移除一萬兩千多隻的琵琶鼠,六、七千隻的吳郭魚,排泄量大幅減少後,水質優養化情形一定幅度改善。「有夠討厭,這些都是釣客亂放生,想釣的魚種就丟進湖養,請大家打1995強烈要求政府禁釣。」左承偉表示。看向公園湖岸邊的禁釣禁放生警示牌,警示宛如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