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芸 / 報導
2024/ 07/ 12 15:02

台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資料上架 助強降雨預報準確度

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去年10月順利發射升空,10月12日開機後,歷經4個多月的時間完成儀器參數的調校,在容易發生劇烈天氣區域觀測,每秒產出6筆資料,每日可產出3至4萬筆觀測資料,其中7、8千筆可產出風速產品(最終產品),初步研究可彌補雷達在近地表區域的資料空缺,增加強降雨預報準確度。

 

國家太空中心(TASA)今於國科會舉行「資料上架及初步應用成果說明會」。獵風者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說明,獵風者衛星透過蒐集導航衛星經海面反射的訊號,進而掌握海面粗糙度,並反演出海面風速資料,經與大氣模式資料比對,驗證產品的正確性,觀測聚焦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低緯度帶,現已完成儀器參數調校,達觀測數據最佳化。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楊舒芝今分享初步研究成果指出,運用獵風者衛星在台灣海峽海面蒐集的風速資料進行研究發現,獵風者資料可彌補雷達在近地表區域的資料空缺,有效改善台灣西部及北部低層風場模擬正確性,增加岸邊強降雨預報的準確度。另也可應用於地面水體或土壤濕度探測。

 

國科會常務副主委陳宗權表示,獵風者除了驗證台灣的衛星本體與氣象酬載研製能力,也展現台灣在氣象觀測的實力。這些資料不僅為災害預警提供寶貴訊息,也為氣候研究、環境保護和決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未來盼國家太空中心提升獵風者衛星的運作效能,有更多的應用。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獵風者衛星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資料處理系統,結合學界及中央氣象署,依據福衛三號及七號資料處理經驗,自主發展的演算法、資料處理模組及使用者服務系統;換言之,獵風者是國內首個從上游衛星本體與酬載儀器、到下游資料處理與應用,皆完全自主的氣象衛星計畫。

 

吳宗信也說,由於在國際間以衛星GNSS-R觀測獲得海面風速的技術剛起步,未來將就高風速資料處理及應用的技術展開國際合作,目前已接到其他國家表達合作意願,待有明確的進展會再對外說明。

 

氣象署長程家平表示,獵風者衛星是新世代觀測設施,對全球及區域氣象預報有很大幫助,過去海面上很缺乏觀測資料,獵風者可觀測海面大風,是無法取代的,更有助於颱風強度預測,未來能跟福衛七號有很好的互補。氣象署現階段將獵風者衛星的風速及浪高產品作為輔助監測資料,最終盼能加入預報作業模式,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度。

影/魷魚遊戲第二季來了 「123高雄人 」萬人粉紅派對點亮愛河灣上游供貨工廠疑改效期 高雄有利海鮮肉品原味雞腿排預防性下架封存影/阿里山日出音樂會主題曲曝光 現場跨年送限量桌曆影/合歡山清晨4點下冰霰...遊客驚喜喊「下雪了」影/「買魚去」平台上架 滿足民眾採買水產品年貨需求
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