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離島觀光盛 珊瑚慘變「癩痢頭」 學者曝:遊客長期踩踏害的
疫後報復性旅遊興盛,卻對珊瑚造成嚴重威脅。根據目前正在綠島進行研究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觀察,例假日的綠島遊客如織,教練們帶著潛客拜訪珊瑚與珊瑚礁,遊客多雙腳直接踩踏,長期下來,把珊瑚踩成「癩痢頭」,造成珊瑚礁光禿、死亡。他建議遊客盡量由規畫好的棧道依序下水,潮間帶、水下盡可能避免觸摸踩踏。
陳昭倫表示,以綠島為例,一年40萬遊客,平均每個月有3、4萬人,大量遊客湧入,對當地是商機,私有地大量開發,幾個貨櫃就成了民宿,無接管、廢水處理,幾個簡易的處理站已不堪負荷,生活、遊憩廢水直接衝擊水上水下的活動。
陳昭倫說,綠島目前設有三條潛水步道,位於大白沙、石朗和柴口。前兩條位於西南岸,在夏天西南季風盛行時,幾乎無法進行水上與水下活動。而位於北面的柴口,則是東北季風時,呈現關閉狀態。而在東北、東南邊由於交通的限制,至目前並無步道的設立,因此潮間帶仍維持不錯的生態,是許多生態教室的好地點;但不少潛客追尋「秘境」,或閃避天氣,會到其他非規定處潛水,造成到處都有潛客,四處都在踩。
他表示,遊客入水時,都會經過珊瑚礁前緣,若可依照規範,由步道走下去,從可以盡量減少踩踏問題,但人一多,就不走在棧道上,直接踏在潮間帶的珊瑚礁上,往水裡走,其實已經可以看到很多珊瑚已長成「癩痢頭」甚至光禿。
陳昭倫說,業者帶人潛水、玩水上活動,盡量在規範的區域內活動,相互提醒避免踩踏珊瑚;民眾也要有自覺,入海不要動手亂摸,國人近年保育意識抬頭,多留意一些,在規範的區域內活動,可以很不一樣,即將進入暑假,也是各離島的旅遊旺季,需要不斷提醒。
台灣珊瑚礁學會理事長湯森林表示,野外珊瑚長得很慢,一年才長1至2公分,近年減少的速度非常快,幾乎每10年減少一半,早期珊瑚還未大白化之前,珊瑚覆蓋率達70%、80%,現在僅30%、40%,有些地方甚至僅有17%,珊瑚保育刻不容緩。
他說,遊客依序前進,走在規畫好的棧道上,部分潮間帶裸露出,有些會帶遊客看海膽,盡量避免在潮間帶採集觸摸,以珊瑚礁微生物角度,若遊客有傷口也容易出現感染;用看的、不要摸,遵循教練指示,穿蛙鞋、防滑鞋盡量不要踩踏在上面。
湯森林表示,不僅只是綠島,小琉球、東北角、墾丁、澎湖都有這樣的現象;學會希望今年邀集相關單位與團體,討論出一個珊瑚活動行為公約,從遊客、附近潛店到學者進行研究,在區域活動該注意什麼,從政府、學界到民間,一起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