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影響力系列/傅玲玉凝聚社區力量開創永續幸福家園
「社區發展是一項全體行動,居民對地方的情感就是成功動力」。汐止中正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傅玲玉說,成功的社區營造,是必須讓居民清楚理解,這是為了自己及家人營造美好家園的行動,才有辦法持續走下去。
傅玲玉表示,汐止從前叫做水返腳,中正社區是水返腳最早開發的商業區。過去因受巴比倫、象神及納莉颱風接連重創,家園破碎,甚至被迫和水災畫上等號,讓當時身為里長的她決心以過去教美術的經驗,運用美學翻轉社區。
2011年納莉風災重創汐止時,她發動志工守護社區,號召居民參與認養環境行動,樹倒自己扶,樹毁自己修,捲起衣袖齊力清掃泥濘街道,即使經費不足,仍與居民設法進行綠美化,不但完成修復,更賦予社區過去沒有的生機活力。
傅玲玉致力災後重建,帶領社區志工同心營造社區,已在基隆河畔、茄苳溪畔完成150公尺綠色廊道、自然生態教學園區、社區小森林營造、茄苳溪堤綠化區,打造會呼吸的道路。
她說,投入社區營造初期很克難,是向居民募集家裡不要的樹苗綠美化基隆河沿岸,沒想到大家積極響應,提供的量差不多堆滿一噸半的小卡車。只是礙於基隆河畔屬於私有地,有些地主不願意提供,她們就先把周邊做漂亮一點,打動地主後來也要求一起變美。但她開出條件不能把私有地圍起來,一定要把空間開放出來,才能進行整體美化。
傅玲玉進一步要將這份美融合生態環境與基隆河,先向水利局借基隆河沿岸的地,再向林務局要樹苗栽種,為社區營造出多處綠色園區。然而樹多了,水的需求也變多,為解決水的問題,居民乾脆拿自家牛奶瓶裝水澆灌。如今小樹苗已經成樹又成林,當年協力的居民也垂垂老矣。
傅玲玉表示,這些老居民不時還會呼朋引伴舊地重遊,驕傲指其中一棵樹說「這是我種的喔」。有回導覽她發現有許多鳥類在這裡築巢,接著松鼠也來了,吸引不少人專程來參觀,自行車步道做好之後,訪客直誇這裡漂亮又涼快,志工聽了都很開心。
傅玲玉與居民、志工齊心協力重建家園,成功打造綠美化社區,屢獲國內低碳永續家園獎項,還代表台灣參加聯合國國際宜居社區比賽勇奪銅級獎。
但真正讓傅玲玉開心的,是社區老居民現在還會經常找她聊天,聊到當年擔任里長時,每天都在基隆河畔趴趴走,因不善打扮,又黑又瘦又難看,像個鄉巴佬一樣。居民率性可愛是讓她勇往直前、願意奉獻的動力。她的大兒子帶孫子回來在綠色廊道散步,看到志工、居民和母親感情如此的好,令他們感到安心。
不過,中正社區遍植樹木,光是澆灌一日就要用掉5、6噸水,為讓社區有足夠水源,她提出用呼吸道路蓄水,但因不懂得如何儲水,只能消極把雨水存到地層,不排到溝裡流失。
但植樹範圍實在太大了,路面上得放置很多水箱、蓄水容器,難看又不夠用,所以就想到放在水溝裡面。傅玲玉打造120公尺長的海綿道路,兩側箱涵連同路面下的碎石層,可儲水70公噸,只要轉開抽水開關即可供水,解決用水不足問題。
傅玲玉認為綠美化社區很重要,歷史傳承也不容忽視,她藉由建置社區圍牆的時光卷軸裝置藝術及基隆河堤岸的水返腳浮雕,分區塊呈現產業、水災、宗教等層面與意義,向人們訴說汐止故事,並凝聚居民的力量,把故事說得更加動人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