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C
16°C
地區
邱瑞杰 / 報導
2022/ 06/ 30 13:24

影/潮境「海綿寶寶」誕生 海底鏡頭直擊蟲蟲大噴發

基隆國立海科館裝設在潮境海底的攝影鏡頭,拍到桶型海棉產卵畫面。館方今天公布影像及水下志工拍攝的照片,形容白天產卵時,海底像是一片片雪花覆蓋的世界,只是到了晚上,這些卵大部分會被魚兒吃掉,或是隨水流漂走,只有部分海棉寶寶會在保育區成長,擔任維護生態永續的角色。

 

海科館表示,頗受觀眾喜愛的卡通人物海綿寶寶,造型可愛,許多人都不陌生。其實海底世界真得有海綿寶寶,只是一般人難以看到。潮境海域的桶型海綿27日產卵,館方海底鏡頭拍到部分畫面,加上水下志工潛水觀察拍照,海綿寶寶誕生畫面才能呈現在民眾面前。

 

海綿和珊瑚一樣,都是固著在海中成長不會任意移動的動物,大約5億年前遠古地質年代,就已經出現在海洋。海綿屬多孔生物門(Porifera),利用水流從水孔進出身體時攝食、呼吸、排泄與生殖。桶型海綿呈內凹桶狀,是台灣最大型的海棉,去年有人到潮境潛水,利用桶型海綿做為錨定的樁位,招致撻伐。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說,桶型海綿較常在春末夏至的新月前一天,或是月圓後第2天,水溫26-27℃時產卵。6月27日是夏至後第一個新月前兩天,潮境水溫27℃,剛好符合海綿產卵的條件。

 

桶型海綿為雌雄異體,母的海棉會先排卵,公的海棉再排精子。海科館潛水志工蔡聰賢、陳宗偉及陳南宏等人下水檢視,巡查20公尺距離,目視大概有20到25顆海綿產卵,約占水域桶型海綿的三成。

 

海科館表示,桶型海綿桶內是許多魚類喜歡休息的地方,桶型海綿也是許多細菌共生及一些無脊椎動物居住的地方,因此常見有些魚類會啄食桶型海綿表面。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海洋遊憩系教授黃俞升曾在2018年發表研究,澎湖桶型海綿是附近珊瑚在颱風破壞後的庇護所,具有增加珊瑚復原速度的功能,維護海洋生態功不可沒。

 

海科館長陳素芬說,國內外研究資料都指桶形海綿生長緩慢,但壽命很長。潮境海灣能夠有這麼多的桶型海綿難能可貴,並需要大家共同愛護,讓桶型海綿可以年年順利產卵,有機會讓更多的海棉寶寶進駐保育區,擔任維護生態永續的角色。

影/出發了! 大甲媽祖在60萬名信眾陪同下晚間起駕影/大甲媽氣象現場播!伍婉華撂台語:聽懂嗎石虎現蹤雲林頻率暴增31筆 林保分署展開「護虎」行動影/台南官田地震讓高鐵停駛!民眾:想起去年同日花蓮強震兒童清明連假搶客 六福村今早大排長龍...未滿18歲可免費玩
討論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