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張老師青少年防疫心理調查 11%與家人摩擦衝突變多
高雄張老師中心國際獅子會300E1區莒光獅子會,今天舉行「小心『疫疫』守護兒少-青少年防疫心理調查發表會」,公布28校、1321份問卷結果。高雄地區學生有41%的青少年覺得面對新冠疫情的肆虐感到壓力害怕;有31%的青少年覺得無法舉辦大型活動而感到可惜或遺憾;11%覺得與家人摩擦變多、常起衝突。
從今年9月到11月,高雄市莒光獅子會與高雄「張老師」一起辦理關懷「青 少年心理健康校園巡迴講座」,總共辦理28場次,回收 1321份問卷。從回收的問卷分析中發現,青少年在防疫生活上仍需要大家一起努力關心。
高雄「張老師」中心總幹事吳沛樺表示,從此次問卷調查中,發現高雄地區學生有41%的青少年覺得面對新冠疫情的肆虐感到壓力害怕;有31%的青少年覺得無法舉辦大型活動而感到可惜或遺憾,其中以戶外教學、畢業典禮、園遊會的取消最為影響青少年的心情。對青少年而言,因疫情帶來生活的轉變,有32%的學生覺得戴口罩不舒服,30%覺得無法旅遊、26%覺得休閒娛樂減少而感到困擾。
因為防疫在家,青少年和家人互動的關係,有69%學生覺得跟平常沒有差別,21%覺得相處時間增加而關係變得更親密,11%覺得摩擦變多、常起衝突。有62%的青少年在面對疫情時,最害怕自己家人確診或被他人感染,而有19%的青少年擔心沒有休閒娛樂活動,18%的青少年憂心疫情未來的發展。
黃秀霞表示,疫情顛覆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疫情期間有72%的青少年增加了使用網路及3C產品的頻率,其中玩遊戲、觀看影片或聽音樂、參與線上學習課程,增加了較多的使用率。
諮商心理師簡茂容表示,用孩子的眼和耳去看去聽,用孩子的心去感受,問卷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值得細讀。調查結果顯現疫情帶給孩子的失落,畢典是一輩子一次的重要經驗,卻跟這學習歷程好好說再見。近年自媒體、串流平台竄起,如「魷魚遊戲」班上將近七成孩子都看過,孩子是最好的觀察者,卻是最差的解釋者,老師和家長應該陪伴孩子一起面對。
林育琪說,有學生黑著眼圈下課就睡死了,原來半夜仍在玩手機。許多孩子開始網路成癮,身心很想玩更多,被阻止就有戒斷現象,孩子前額葉的學習和控制還在發展,有時玩3C成了情緒策略,刺激愉悅感大,一旦成癮,脫癮很困難。
高雄師範大學助理教授黃秀霞、諮商心理師林育琪、諮商心理師簡茂容、高雄「張老師」中心總幹事吳沛樺、國際獅子會300E1區莒光獅子會長林志鴻與區務副總監王昆玉,呼籲「A.P.P.L.E.」,也就是透過
Alone學習獨處、Pleasure創造樂趣、Phone保持聯繫、Laugh笑口常開、Embrace擁抱自己,讓 COVID-19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