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蜘蛛人 70米高空守護供電
台灣持續推動再生能源發展,除了近期每天可為夏季用電尖峰貢獻逾200萬瓩的太陽光電,目前全國北從石門、南至恆春或是離島的金門、澎湖,共有約350部風機迎風發電,2019年發出近20億度電,等同將近46萬個家庭一整年用電量來自風電。其中,台電自建169部風機累積裝置容量約300MW(百萬瓦),去年亦發出7.5億度電。
台電表示,風機多設於沿海風沙較大地區,葉片長時間承受沙礫摩擦撞擊,為確保風機正常運轉,台電有個風機巡修專門團隊,隨時須待命全副武裝爬上70公尺高的風機,在高空中為民眾守護風力發電,堪稱地表最「高」維修員,在秋冬風力旺季來臨前「超前部署」,仔細為風機健檢。
台電說明,風力發電是利用大自然風力推動風機葉片,進而帶動發電機發電,當風驅動葉片旋轉時,會帶動風機艙內的齒輪箱轉動、發電機開始發電,經由變壓器升壓後透過電纜傳輸、併入電網供民眾使用,過程中只要任一設備損壞,都可能造成風機故障、無法發電,因而平時的維修、保養工作至為關鍵。
台電指出,平時透過監控中心可掌握169部風機即時運轉情況,定期保養除需更換相關電子元件,因風機位於沿海地區,長時間在高速風力下運轉,承受細小砂礫摩擦撞擊,會使玻璃纖維製的風機葉片出現孔蝕、裂痕情況,時間一長,原本光滑表面易變粗糙、摩擦力增加,玻璃纖維就會逐漸剝落,恐致風機故障損壞。
因風機葉片檢修作業範圍離地面至少30公尺以上,台電風機維修員會先以無人機或高倍率望眼鏡檢查,如有破損裂縫,即需搭上高空作業車或採安全繩索吊掛方式進行葉片維修。
台電再生能源處目前有16位專職的高空勇者-風機維修員,高空作業時會派出三人一組的維修團隊,除一人於地面監看作業安全,另二人則需穿上重達6公斤的防墜裝備等個人安全防護器具進入塔架底部,搭乘僅容二人、還會隨風飄移晃動的簡易升降梯到達高64公尺、相當於21層樓高的風機機艙,還需頂著動輒破40度高溫,施展「軟骨功」穿越僅4公尺寬、且被齒輪箱與發電機、控制箱盤等設備擠滿的狹小機艙;一旦面臨塔架內的升降梯停電或故障,風機維修員更只能靠自己雙手雙腳如「蜘蛛人」登頂,還沒開始維修就已滿身大汗,接著才是高空維修的專業與膽量考驗。
台電再生處風電課長劉建億說,回想第一次爬風機時,因為緊張,每爬一段就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笑說要當風機維修員,「唯一的條件就是不能有懼高症」。
而風機維修員楊順傑過去從事重工業,現在則以綠能守護者為傲,守護風機除要登高,因風機多在人煙罕至、荒煙蔓草的偏僻地區,前往路途中,車輛輪胎經常會陷進厚沙,繩索、鏟子、挖沙與越野開車技術,也因而成為擔當風機維修員的必備工具及技能。雖然工作充滿挑戰,楊順傑則覺得在台電工作很踏實,希望藉由守護風電,「留一個好環境給後代子孫」。
楊順傑也是兩個孩子的爸,雖然年紀小還沒能理解爸爸在高空守護供電的工作內容,倒是時常因工作需全台奔波、巡檢各地風機,清晨天沒全亮就跑出門,必須靠太太「一打二」照顧孩子,一年一度父親節,楊順傑只想特別感謝家人,讓他能放心在外打拚。
台電表示,平時風機除固定進行半年與年度保養,另因應秋冬季東北季風為風力旺季,台電現在也以「超前部署」觀念,在春夏季節提前更新需汰換的風機設備配件,並做好庫存備品管理,確保風機全年維持正常運轉發電。而除了沿海地區的陸域風機,台電今年也正式投入位於海域的離岸風力發電工程建造,之後的台電風機維修員,除了上高空,也將化身海中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