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田中央」的宜蘭經驗 前進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不論是羅東文化工場奇特的超大鋼棚架、宜蘭縣社會福利館紅磚與水泥參差交雜的樓層乃至新近落成的壯圍旅遊服務中心,建築師黃聲遠帶領的「田中央工作群」作品,總難用幾何形狀確切形容。這自由的「無以名狀」,呼應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今年主題「自由空間」,5月24日起將代表台灣在威尼斯展出。
1994年落腳宜蘭的黃聲遠與其發展出的田中央,近年連得日本「吉阪隆正賞」文化獎、國家文藝獎、總統創新獎等,堪稱台灣近來最火紅建築群。他們強調集體創作,蓋建築首重使用者需求、歷史脈絡與呼應地景等公共性,也顛覆台灣談建築只看單一大師、「美形」與否的傳統。
「我從不把建築看成單一案子,因為人的生命本來就不斷持續。」黃聲遠說,他早早決定做公共建築而非商業建築,建築與周邊環境及歷史關係一直是他關切重點,工作群也都從自我生命經驗構思建案,也因此他們的建築都隨著人成長一蓋多年、邊蓋邊想,不斷因新功能加入而改變外貌,迥異一般建築師依既定構思「定案」。
像為宜蘭第一位進士楊士芳蓋的紀念園區,將楊士芳18世紀末倡議興建供奉岳飛的碧霞宮,以及田中央新建的兩棟建築巧妙融合,以回收枕木、鵝卵石、洗石子、斬石子、清水磚等質樸建材表現宜蘭舊時風貌,甚至仿建早年城牆,並將地方風情一路延伸到對面鄂光里「光大巷」,營造出鄂光社區新貌。
順著光大巷,觀者還可一路來到宜蘭社會福利館。這裡藉著傳統水泥方盒建築上鑲嵌紅磚建築,以及出簷板與陽台,營造在民宅歇息般的親近感,突破一般公家機關建築冷硬感。
再往前走,就可來到附掛在車橋、特地為行人打造的「津梅棧道」。這裡除了實用功能,從林立橋畔的蘆葦般燈桿、形式與色彩多變的橋鋪面、橋上遊戲設備與迷你桌椅,乃至掛在橋下的鞦韆、河畔的溜滑梯,以及宜蘭河兩岸的綠野與大波斯菊,都讓一座橋成為旅遊休憩勝地。
這些宜蘭建築景貌,都將以《活在宜蘭》為題,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所在的普里奇歐尼宮特殊地勢結合,展出影像與模型等。台灣館策展人王俊雄指出,現場將分為時間、大地以及田中央發展出的「大棚架」特殊語彙等三大部分,展示建築、人、環境、風土連結的可能。展至11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