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追著加水車跑 屏女學生建構加水產業獲高中地奧金牌
國立屏東女中三年級吳沛耘、黃珮芸、陳璿安,從生活出發,在指導老師劉哲諭帶領下,她們追著加水車跑、走訪水源地,建構出加水產業面貌,以「杯水車薪,背水一站-屏東市加水產業結構與空間分析之初探」參加高中地理奧林匹亞獲金牌,也是屏女連三年獲地奧金牌。
吳沛耘原本住高雄大樹區,搬到屏東後,發現屏東水很硬,煮水時都會出現茶垢,容易沉澱,鍋子很難洗,茶垢又會塞在水管中,堵住水管,吳沛耘說,後來家中改用加水站提水買水,但提水還是很麻煩,後來直接改裝RO濾水器,也讓她好奇屏東市加水產業如何興起,跟夥伴們發想觀察,加水產業結構,加水車、加水站是如何與在地居民互動。
加水產業相關文獻資料少,學生陳璿安說,大多是談加水站水質檢測等研究。團隊田野調查,她們形容「追著加水車跑」,過程中被拒絕很多次,後來終於找到兩名加水車司機,跟著他們實際走訪,也到上游水源地高樹鄉泰山村,訪談業者,逐漸勾勒出加水產業上中下游面貌。
黃珮芸說,為瞭解屏東市加水站分布情況,團隊們分工,將屏東市分成三個區域,他們各自走訪記錄每個加水站的點位,加水站兩種,地下水加水站、自來水加水站,在屏東市分布的數量都是各半,各有72間,總共144間。
黃珮芸說,團隊發現屏東市加水站北多於南,又以北勢頭地區三個里最為密集。也觀察到,加水站空間分布與土地利用關連,住宅區加水站最多,商業、農業、工業用地加水站少;地下水加水站多位在主要幹道旁。
學生們從訪談加水車司機田野調查,將田調紀錄圖表資訊化,她們提到,光是製作加水車司機一周服務路線等,就修改20多個版本。
指導老師劉哲諭說,加水站在南部盛行有其脈絡背景,這次選題生活化,學生們容易與在地連結。且加水車加水站的相關文獻資料相當少,學生們的研究填補某些文獻缺陷,善用視覺化圖表呈現資料,繪製出2、30個圖表資訊。
三人也發現,加水車、加水站的田野調查過程,政府沒有制定加水車運送法規,確保水源運送過程中安全衛生,建議擬定制定加水車相關法規;另外政府及民間合作成立加水業公會組織,建立完善市場機制;鼓勵加水業者轉型發展,例如泰山泉水可以作為地方特色,帶動地方與產業復興。
這次研究過程,三人分享,學會觀察周遭生活,認真對待身邊每件事,追根究柢了解背後發展原因,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