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冠妤 / 報導
2020/ 11/ 13 11:59

影/加入風阻因素 中研院:海洋垃圾熱點轉至熱帶極區

全球每年有480萬至1270萬噸垃圾流入海洋,海洋垃圾議題不容忽視。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辛宜佳、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柯佳吟所組團隊日前發表一份研究,首度加入風阻效應分析,發現海洋垃圾堆積熱點,從原本的亞熱帶轉移至熱帶及極區,尤以太平洋區最嚴重,這意味著台灣與亞洲區域面臨的危害,比原本預期的還大。

 

鄭明修指出,本次研究利用大數據運算分析1993年至2017年全球七大洋區的垃圾分布,更是首度同時考量風阻與洋流因素,以全球尺度追溯海洋垃圾分布的研究。他解釋,海洋垃圾在全球各海洋區域的累積,有百倍到千倍的差異,其源頭來自沿岸與大洋的海洋垃圾,隨著不同海流與風阻效應,決定其可能的終點。

 

辛宜佳進一步說明,過去分析海洋垃圾堆積處僅考慮洋流因素,像「垃圾濃湯」多位於副熱帶環流區,垃圾容易匯聚在此,但若加上風阻效應,像保麗龍、寶特瓶等高風阻垃圾,容易隨風飄移,風與洋流同時產生帶動效果,垃圾就會被帶得更遠。

 

研究團隊指出,加入風阻因素模擬後,海洋垃圾堆積熱點從亞熱帶轉移到熱帶和高緯度地區,並且將從太平洋東岸轉而累積至太平洋西岸,台灣與亞洲區域可能面臨巨大的海洋垃圾危害。另外,像塑膠垃圾因為比重比海水小,可被運送得非常遙遠,容易被帶往極地,南、北冰洋也可能是另一個海洋垃圾堆積熱點。

 

辛宜佳說,過去大家認為海漂垃圾集中累積在副熱帶環流區,因營養鹽不多,較不會引來生物聚集,垃圾堆積在那,頂多是景觀難看,但加入風的帶動因素後,垃圾可能被帶至葉綠素濃度、營養較多的區域,浮游植物、動物就會聚集,大型魚類也會過來,對人類影響就會加劇。

 

鄭明修說,先前國家地理雜誌公布全球10大海漂垃圾國家,有8大國集中在台灣周遭,包括中國大陸、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就算台灣沒有排放垃圾,也會受到鄰近國家污染,因此更須透過國際合作解除危機。他也感嘆,水源孕育地球上豐沛的生命,卻概括承受來自陸上或海上的污染源,呼籲民眾「從源頭減量」,透過淨灘及日常的減塑行動,才是解決海洋垃圾的根本之道。

 

本研究由本院及科技部經費支持,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辛宜佳與柯佳吟,通訊作者為鄭明修,論文已於今年10月6日發表在《環境研究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影/基隆基金一路爆水管 今晚起停水8小時逾2千戶沒水影/周五雨最大!兩波鋒面接力 中南部是熱區影/「不倒翁船」翻覆自動扶正 浪大也不怕!好想給牠們撐傘...黑冠麻鷺親鳥大雨中護雛 大榕樹上演出親情劇影/龍德造船「自動扶正船」翻轉360度? 專家曝盲點釋疑
討論區